甘肃张掖甘州区:“林下经济”新模式 共享绿色新未来
甘肃张掖甘州区:“林下经济”新模式 共享绿色新未来
甘肃张掖甘州区:“林下经济”新模式 共享绿色新未来央广网兰州7月8日消息(记者魏晋雪 通讯员冯杰(féngjié))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冠洒向地面,走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林下养殖基地内(nèi),成群结队的鹅苗悠闲地徘徊于树下……时而低头觅食,时而嬉戏玩耍(wánshuǎ),时而低声“呱呱”叫,叫声此起彼伏(cǐqǐbǐfú),恰是在林间(línjiān)“奏响”了一曲致富歌。
林场养护人员正在给鹅苗喂料(央广(yāngguǎng)网发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)
只见林场养护(yǎnghù)人员王斌一边给鹅苗准备“美食”,嘴里一边发出“咕咕、咕咕……”的声音,不一会儿,鹅苗们活蹦乱跳地从(cóng)四面八方聚拢而来,争先恐后地喝水吃食,场面甚(shèn)是热闹。
“现在鹅苗还小,我们需要一天给它们(tāmen)喂3到4次饲料,随着它们成长(chéngzhǎng),一天就会减少到2次,等它们长大就不需要喂了(le),就以林下的杂草、昆虫等为食。”王斌告诉记者。
鹅苗悠闲地徘徊于树下(yúshùxià)(央广网发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)
甘州区黑河林场现有经济林400余亩,主要种植早酥梨、李广杏、鸡心果、黄桃等,“建好管好用好”经济林带,是确保林场可持续(chíxù)发展的首要任务,“以林养林”新道路打通(dǎtōng)了(le)围绕林场低碳高效发展的堵点,探索出了将经济林带“零租金”提供农户养殖,以养殖产业(chǎnyè)反哺林带发展的路子,实现了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的多赢(yíng)。
家住甘州区党寨镇的王斌夫妇就是发展林下(línxià)经济的养护新农人,他们通过(tōngguò)竞标承包了黑河林场100亩经济林,在管护过程中,发现管护成本最大的支出就是除草(chúcǎo)和打药,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他无意间从(cóng)手机视频上发现了林下养鹅,决定试一试,2024年从河南引进了2000只鹅苗,开始(kāishǐ)了林下养殖,经过不断实践摸索,逐步掌握了鹅苗饲养、饲料配比、疫病防控(fángkòng)等关键技术,当年就省下了2万元(wànyuán)的除草打药支出。
鹅苗正在饮水(央广网发(wǎngfā)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)
今年年初,王斌从河南引进了9000只鹅苗。“现在就剩(shèng)20几只(jǐzhī)了,别的都已经出售了,它们的生长周期是120天,主要(zhǔyào)销往四川成都。”王斌告诉记者。前不久,他又(yòu)进了3600只小鹅苗,正在茁壮成长。
林下养鹅(é),林子给鹅遮阴,鹅可以在树林里自然采食,草不够时饲养人员会从其他(qítā)地里给鹅打草喂食,鹅吃饱后可以在林子里活动嬉戏,这样养出的鹅体质更加(gèngjiā)健壮、肉质更加鲜美。
通过“以鹅代锄”模式盘活(pánhuó)林下闲置空间(kōngjiān),鹅群啄食杂草、昆虫,替代化学药剂与人工(réngōng)除草,每亩节省除草成本近200元,还减少害虫对树木的危害,鹅粪还能够增加林地土壤肥力,改善土质,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(hé)树木成活率,实现农林资源的优势互补,使养鹅基地实现生态循环(xúnhuán)、绿色(lǜsè)发展,还实现了“鹅护林、林育鹅”的生态闭环。
“现在不仅不用花钱(huāqián)除草,大鹅还(hái)能卖到100元到120元一只的价格,真是双赢的模式。”说起林下养殖王斌笑容满面。
同时,在黑河林场生态园(shēngtàiyuán)一期南片,2000余只散养土鸡(tǔjī)(tǔjī)悠然踱步,鸡自由采食林间昆虫、草籽及杂草,鸡鸣声与草木沙沙声交织成生态循环的(de)交响曲,出栏后的土鸡肉质紧实鲜嫩、风味独特,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。
大白鹅在林下悠闲觅食(央广网发 甘州区委宣传部(xuānchuánbù)供图)
甘州区坚持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发展理念,依托(yītuō)林地环境进行林下立体种植、养殖(yǎngzhí),从而实现优势互补,达到种养(zhǒngyǎng)效益最大化。
黑河林场(línchǎng)林下养殖只是甘州区发展林下经济(jīngjì)的一个缩影(suōyǐng),在甘州区西城驿林场、甘州区石岗墩林场、甘州区红沙窝林场林下养殖都发展得有声有色。
近年来,甘州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(gǎigé)为抓手,厚植绿色发展优势,创新打造“林菌共生”“林药(línyào)复合”“林旅融合”等立体模式,全区(quánqū)(quánqū)初步形成了林果发展、林下种养、森林旅游三大林下产业蓬勃发展、竞相繁荣的良好局面。截至目前,全区建成林旅融合产业点26个;各国有林场站(zhàn)林下试点散养鸡、鹅等家禽2.58万只,种植板蓝根30亩,计划种植柴胡1300亩;部分(bùfèn)乡镇正探索林药、林粮、林菜间作等新模式,全区林下种养利用面积达(dá)3.05万亩(wànmǔ),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2272万元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(xíngwéi)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央广网兰州7月8日消息(记者魏晋雪 通讯员冯杰(féngjié))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冠洒向地面,走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林下养殖基地内(nèi),成群结队的鹅苗悠闲地徘徊于树下……时而低头觅食,时而嬉戏玩耍(wánshuǎ),时而低声“呱呱”叫,叫声此起彼伏(cǐqǐbǐfú),恰是在林间(línjiān)“奏响”了一曲致富歌。
林场养护人员正在给鹅苗喂料(央广(yāngguǎng)网发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)
只见林场养护(yǎnghù)人员王斌一边给鹅苗准备“美食”,嘴里一边发出“咕咕、咕咕……”的声音,不一会儿,鹅苗们活蹦乱跳地从(cóng)四面八方聚拢而来,争先恐后地喝水吃食,场面甚(shèn)是热闹。
“现在鹅苗还小,我们需要一天给它们(tāmen)喂3到4次饲料,随着它们成长(chéngzhǎng),一天就会减少到2次,等它们长大就不需要喂了(le),就以林下的杂草、昆虫等为食。”王斌告诉记者。
鹅苗悠闲地徘徊于树下(yúshùxià)(央广网发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)
甘州区黑河林场现有经济林400余亩,主要种植早酥梨、李广杏、鸡心果、黄桃等,“建好管好用好”经济林带,是确保林场可持续(chíxù)发展的首要任务,“以林养林”新道路打通(dǎtōng)了(le)围绕林场低碳高效发展的堵点,探索出了将经济林带“零租金”提供农户养殖,以养殖产业(chǎnyè)反哺林带发展的路子,实现了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的多赢(yíng)。
家住甘州区党寨镇的王斌夫妇就是发展林下(línxià)经济的养护新农人,他们通过(tōngguò)竞标承包了黑河林场100亩经济林,在管护过程中,发现管护成本最大的支出就是除草(chúcǎo)和打药,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他无意间从(cóng)手机视频上发现了林下养鹅,决定试一试,2024年从河南引进了2000只鹅苗,开始(kāishǐ)了林下养殖,经过不断实践摸索,逐步掌握了鹅苗饲养、饲料配比、疫病防控(fángkòng)等关键技术,当年就省下了2万元(wànyuán)的除草打药支出。
鹅苗正在饮水(央广网发(wǎngfā)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)
今年年初,王斌从河南引进了9000只鹅苗。“现在就剩(shèng)20几只(jǐzhī)了,别的都已经出售了,它们的生长周期是120天,主要(zhǔyào)销往四川成都。”王斌告诉记者。前不久,他又(yòu)进了3600只小鹅苗,正在茁壮成长。
林下养鹅(é),林子给鹅遮阴,鹅可以在树林里自然采食,草不够时饲养人员会从其他(qítā)地里给鹅打草喂食,鹅吃饱后可以在林子里活动嬉戏,这样养出的鹅体质更加(gèngjiā)健壮、肉质更加鲜美。
通过“以鹅代锄”模式盘活(pánhuó)林下闲置空间(kōngjiān),鹅群啄食杂草、昆虫,替代化学药剂与人工(réngōng)除草,每亩节省除草成本近200元,还减少害虫对树木的危害,鹅粪还能够增加林地土壤肥力,改善土质,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(hé)树木成活率,实现农林资源的优势互补,使养鹅基地实现生态循环(xúnhuán)、绿色(lǜsè)发展,还实现了“鹅护林、林育鹅”的生态闭环。
“现在不仅不用花钱(huāqián)除草,大鹅还(hái)能卖到100元到120元一只的价格,真是双赢的模式。”说起林下养殖王斌笑容满面。
同时,在黑河林场生态园(shēngtàiyuán)一期南片,2000余只散养土鸡(tǔjī)(tǔjī)悠然踱步,鸡自由采食林间昆虫、草籽及杂草,鸡鸣声与草木沙沙声交织成生态循环的(de)交响曲,出栏后的土鸡肉质紧实鲜嫩、风味独特,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。
大白鹅在林下悠闲觅食(央广网发 甘州区委宣传部(xuānchuánbù)供图)
甘州区坚持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发展理念,依托(yītuō)林地环境进行林下立体种植、养殖(yǎngzhí),从而实现优势互补,达到种养(zhǒngyǎng)效益最大化。
黑河林场(línchǎng)林下养殖只是甘州区发展林下经济(jīngjì)的一个缩影(suōyǐng),在甘州区西城驿林场、甘州区石岗墩林场、甘州区红沙窝林场林下养殖都发展得有声有色。
近年来,甘州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(gǎigé)为抓手,厚植绿色发展优势,创新打造“林菌共生”“林药(línyào)复合”“林旅融合”等立体模式,全区(quánqū)(quánqū)初步形成了林果发展、林下种养、森林旅游三大林下产业蓬勃发展、竞相繁荣的良好局面。截至目前,全区建成林旅融合产业点26个;各国有林场站(zhàn)林下试点散养鸡、鹅等家禽2.58万只,种植板蓝根30亩,计划种植柴胡1300亩;部分(bùfèn)乡镇正探索林药、林粮、林菜间作等新模式,全区林下种养利用面积达(dá)3.05万亩(wànmǔ),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2272万元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(xíngwéi)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